艺术学院(原名:传媒与艺术学院)成立于2008年5月,下设四系(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艺术和美术系)两办(学院办公室、学生办公室)一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办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艺术与科技、美术学(师范)、环境设计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画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举办“3+1”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获批江苏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拥有艺术学门类三个专业硕士点,分别是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美术与书法(中国画、油画、雕塑)、戏剧与影视(动画、影视编导、播音主持)。依托学校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培养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方向博士研究生,初步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设计学为主体(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为两翼的学科布局。学院是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合作基地、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筑彩画)、江苏省科普产品研发基地。

    现有教职工7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39名,硕士、博士生导师42人次,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博士后出站7人)、硕士学位。教师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以及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教师队伍中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各类专家人才15人次。聘请凌继尧、张晓凌、朱定真、宋英杰、王廷信、汪小洋、徐子方、佘玉奇、桑建国、朱明健、武星宽、徐晓庚、顾伟玺、何晓佑、樊波兼职教授20人;聘请刘波、张兴来、金田、唐强、谢清峰、栾剑、万立新、李中秋、黄孝仕、姚锦烽、张勇、权磊、陈钻、王海波、崔进、顾平、石玉明、李亮、胡一哲、刘炜、田勇、陈阿雄、李浩年、杨晨、白美霞、陈悫、刘宏庆、侯立斌、朱沉浮、张昕哲、周扬、石玉明、李少华、那千千、杨金艳、刘懿、刘日出、张志刚、陈龙、孙荣康、姜娟娟、钱春和、施皓晨、瞿枫、崔益蒙、张永帅、杨宇、陈锋利、张业来、谢中霞等行业及研究生实践导师50余人。师资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协同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创作基地--见山园,是吴为山教授创作基地、雕塑艺术作品陈列馆,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陈列着吴为山教授雕塑作品百余件。见山园既是学院学生进行学习创作的场所,还是学校重要的人文艺术教育基地。

    学院数字创意实践教育省级示范中心,涵盖专业画室、动画拷贝室、动作捕捉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苹果机房、互动媒体实验室、视听室、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录音棚、摄影棚等。拥有硬件设备总值1000万元。


 

    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教育部、文旅部、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等省部级科研教学项目8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社科成果奖、教材培育奖6项。出版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学术专著等30余部,在《文艺研究》《民族艺术》《美术》《装饰》《美术与设计》《艺术百家》等发表论文作品300余篇幅,入选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及省部级以上专业展览近100余次。为新加坡及香港中华书局、中国气象局等设计开发宣传片多部,多部动画片、科普动画在中央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播出。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50余项。

    学院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近1300余名。学院紧密围绕气象科普与美术创作、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承和人居环境生态文明三大研究集群,跟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学生在全国性美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普创意大赛、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国家、省部级竞赛、展览中屡创佳绩,获得金奖、特别奖、一等奖等奖项近400项。本科生国内外升学率22%左右,就业率达96%左右,就业范围广泛,就业单位层次较高,毕业生受到企事业单位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