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手工风铃伴童行,温暖陪伴润童心
7月15日至2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阳光‘童’行”小分队在银龙鑫苑社区开展2025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以“阳光暖途,童行向光”为主题的儿童关爱活动。
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团队成员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社区居民的需求。在社会需求方面,暑期部分双职工家庭儿童面临看护难、活动单一、社交缺乏等问题,亟需安全、有益的社区活动空间。在儿童成长方面,学龄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需要丰富的社交体验、兴趣激发与正向引导。
团队明确项目定位为“陪伴与趣味活动”,通过趣味科普、创意手工等多元形式,为社区儿童提供安全、快乐的暑期陪伴。风铃制作使用干净多彩的贝壳、棉线等,将贝壳用砂纸磨平边缘,用打孔器在贝壳顶部钻孔,取线穿过贝壳打结固定。将贝壳均匀系在木棍上,完成手工风铃。
“阳光”象征温暖与正能量,“童行”强调陪伴与成长。“阳光‘童’行”小分队以真诚与耐心陪伴儿童,传递爱与希望,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
02金丝勾勒·蓝彩生辉
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掐丝彩韵小分队”于7月3日走进盘城街道双城社区,开展2025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非遗走进社区、走近青少年。
活动以《中华花语小课堂》为序曲,通过识花容、知时节、品诗画、悟品格、懂寓意、晓用途多维度探索,带领青少年系统认知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等经典意象。在《摇香·手作》活动中,孩子们化身自然采集者,于社区花园中采集心仪的植物样本。孩子们在拼贴叶脉、排列花瓣的过程中,直观感知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共生关系,培养敬畏自然的价值观。
为深入了解非遗工艺,前期小分队赴南京市博物馆,近距离观摩掐丝珐琅鎏金太平有象熏炉等文物,领略蓝金辉映之美,感悟其中自然哲学与东方智慧。小分队向社区孩子们详细介绍了掐丝珐琅的历史渊源、艺术地位、工艺特色、文化价值及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和技巧,让孩子们深刻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孩子们现场学习掐丝、点蓝技艺,制作珐琅杯垫与书签。一件件成品,见证了他们与非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本次实践是艺术学院与双城社区共建美育的缩影,通过“文化认知—技艺体验—价值认同”的传承模式,让非遗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