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星火筑梦,赋能乡兴”小组于2025年7月前往徐州市邳州市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探寻民俗魅力,助力耆老安康”为主题,展开实地调研与志愿服务。
在四王村,小组成员前期积极筹备,与村委会沟通实践安排,制定调研方案。实践中,小组走进民俗馆,拜访乡贤,记录传统技艺与故事;走访村民,填写调研问卷,建立文化档案,挖掘乡村文化传承现状。通过观察与访谈,小组对乡村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机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与策略,助力乡村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在邳州市炮车养老服务中心,小组开展志愿服务,陪伴孤寡老人,协助打扫、整理环境,帮助完成“微心愿”;还参与绘制文化墙、更新便民栏,以实际行动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传递温暖与关怀。
此次“三下乡”活动,小组成员在服务中锤炼能力,在实践中厚植情怀,不仅增强了对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理解,也积累了面向基层的宝贵经验。
为深入了解南京民族文化遗产、提升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艺术学院“三下乡”民族团结实践小组于暑期开展为期7天以“探寻金陵文脉,赋能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围绕“文化探访—现状调研—融合创新—传播输出”四个目标展开实践。
第一天,小组参观南京博物院“古代文明展”、“非遗馆”、“民国馆”,追溯六朝至明清的历史脉络;第二天走进六朝博物馆,深入了解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传承价值。第三天,小组在南京民俗博物馆体验剪纸、风筝制作,与非遗传承人交流,了解民俗技艺的保护难点与发展方向;第四天走进夫子庙科举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场景感受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五天,小组前往江宁织造府,调研云锦技艺的保护与创新;同时走访1912街区与颐和路,探索民国建筑中融合共生的文化样貌。第六天,小组在老门东历史街区参访文创店铺与传统工坊,观察“传统文化+现代创意”的表达路径。最后一天,小组结合调研成果进行分享交流,提出将中华文化与高校课程、校园活动、新媒体传播等融合的实践思路,鼓励更多青年参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文化理解力与传播意识,也推动了民族文化在当代表达中的守正与创新。
